考研资讯

20%专业被调整,考研风向变了


发布日期:2025-09-11      浏览量:

前两天,教育部公布了一个最新数据:截止到25年,已经优化调整了高校20%左右的学科专业布点。


一、专业“大洗牌”来了

这可不是小打小闹,具体来看,两年间新增2258个硕士点,撤销285个硕士点。而在26考研,已有多所高校明确“动刀”。

1、东南大学

停招俄语、西班牙语语言文学等2个学硕专业,护理学学硕调整为内科学临床护理学方向。

2宁波大学

一口气停招金融(非全)、新闻与传播(非全)、食品加工与安全(全日制)3个专业。

3中国政法大学

中国政法大学多个专业新增招生方向。

这场大洗牌意味着什么?对考生来说,最直接的感受可能是,目标专业可能突然消失,跨考难度升级,甚至复习半年的资料直接“报废”。

二、国家战略与个人选择

为什么专业调整来得这么猛?

简单来说,这是高等教育和国家需求的“颗粒度对齐”。

1新兴领域“抢人战”:人才缺口倒逼专业升级

国家在哪些领域缺人,高校就在哪“开疆扩土”。工信部早就点明,我国研发人员总量虽居世界第一,但重点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仍不足。

所以,新增专业紧盯“卡脖子”技术,比如低空经济领域,北航直接打破三年一轮的学位审核限制,增设“低空技术与工程”学科。

2、淘汰低质专业:从“规模扩张”到“质量优先”

过去部分高校为冲排名盲目增设专业,导致同质化严重,很多专业“虚胖”。现在教育部明确“撤停低质专业,强化优势学科”。

比如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一口气停招国际商务、会计学等4个管理类专业,就是典型的“瘦身健体”。

3、产教融合深化:高校与企业“手拉手”培养人才

未来的培养模式,不再是关起门来搞学术,而是产学深度结合。

浙江海洋大学停招渔业发展、食品加工与安全等专业,同时启动“高技能人才集群培养计划”,聚焦先进制造业的实践型硕士。



面对这场“专业地震”,埋头苦学显然不够,考生们需要更灵活的策略。关注报考政策风向,研招网、目标院校研究生院公告是“第一手消息源”。

目标专业停招,别急着换赛道,先看考试科目是否重合。比如东南大学护理学调整为临床护理学方向,但初试科目不变,这意味着考生可以“无缝切换”。调整期往往藏着机会——高校新增的专业初期竞争小、资源倾斜多

最后,未来专业目录会随国家战略持续优化,这意味着:考上研不代表“一劳永逸”,读研期间仍需关注行业动态。

比如复旦大学探索的“本博贯通”模式,就是为培养“高层次复合型人才”铺路——会编程的医生、懂法律的工程师,才是未来的“香饽饽”。

最后想说,这场20%的调整,与其说是一场危机,不如说是时代的邀请。谁先看懂风向,谁才能走在时代前沿。

来源:红果研考研教育

2025年09月07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