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27日,一场特殊的报告会在厦门大学外文学院“云端”举行。屏幕里,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援鄂医疗队的6名一线医务人员和家属,讲述着在武汉疫情防控一线的感人故事。
“感动”“自豪”“向他们学习”……讨论群里跳动着大家的感受。“我好几次红了眼眶,为他们自请‘逆行’的坚决,为他们在一线奋战的辛苦。我马上就要踏入社会了,报告教会我要牢记初心使命,在国家需要时迎难而上!”2017级硕士研究生第一党支部肖宁双说。
学生不在校的日子里,怎样上好疫情防控这堂“思政大课”?厦门大学决定积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作用,让师生定心、暖心、增强信心。
疫情发生时,厦大海洋与地球学院2018级本科生刘舒薇正在武汉,手机里不断涌出各种信息,一边是离汉通道暂时关闭,不知何时开放;一边是身边的病例出现……“我当时不知该怎么办。这时候,我看到了学校推送给我的专题讲座《突发性公共事件下的自我心理平衡》,听了讲座才明白,我这种感觉叫‘应激反应’,也知道这种负面情绪可以调节。”刘舒薇说。
讲座由厦门大学心理咨询与教育中心副教授祝婧媛主讲。“科学应对突发疫情,既需要医学的手段,也需要心理学的方法。”祝婧媛的声音舒缓而平和,她指导遇到问题的孩子们“化恐惧为力量”,维护心理平衡。
刘舒薇振作起来,主动加入学院微信公众号的战疫宣传,参与策划“心理防疫”“祝福武汉”等线上暖心活动,既为同学们服务,也为自己加油鼓劲。
这场讲座是厦门大学“疫情防控的历史回望与现实观察”专题系列讲座中的一场。“学校组织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讲座,力图体现科学普及和价值引领相融合、教育作用和社会效果相统一。”厦门大学有关负责人说。
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》《疾病可以改变历史么?——从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说起》《疫情影响下中国旅游经济恢复与运行》……17位学者陆续线上开讲,涵盖了公共卫生、哲学、马克思主义理论、经济学、社会学、历史学、政治学、心理学等多个领域,查史实摆现实,谈数据讲案例,科学逻辑和历史逻辑相结合,正对学生“口味”。
“我听完讲座后,对疫情有了更多了解。”“越是危急时刻,越感到知识就是力量!”“我也要加入战疫队伍!”……系列讲座上线以来,厦大本校学生的访问学习量就已达44万余次,讨论区留言6万多条。
家住湖北十堰的航空航天学院2019级硕士生刘祥福,喜欢拉着当中医的父亲一起听讲座。“在预防疾病问题上,要辩证地看待中医,懂了这些常识,就能更好发挥中医药的作用。”父子俩就《中医防病治病的目标》一讲,讨论得热火朝天。
疫情期间,刘祥福还自愿加入当地居民的“菜篮子保障活动”,为不能出门的居民运送瓜果蔬菜。“开始每次出门都担心,特别是遇到救护车,紧张害怕。在讲座中,老师科普了很多疫情防控知识,教给我们怎么做好自我防护,我内心就越来越淡定。”刘祥福说。
和身在湖北的1200多位同学一样,厦大2017级硕士生孔洋波收到了来自学校的“暖心礼包”——10个口罩,以及来自学校党委书记、校长的一封信。“疫情发生以来,我看到火神山、雷神山医院火速建好,一批批医护人员义无反顾驰援武汉,社会各界拧成一股绳。魏敏教授在讲座中解读中国的制度优势,让我深有感触,党和国家始终是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!”孔洋波说。
据了解,厦大将系列讲座与学生课程学习贯通,允许学生根据实际在线学习时长申请认定全校性选修课学分。
“疫情期间,厦门大学开发各种资源,调节学生情绪,引导他们为战疫贡献青春力量,进行了一次生动的‘课程思政’实践。”有专家指出。
转载自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0年5月12日 16 版)